張楊氏第五代傳人

張楊氏第五代傳人—張虹霓



         張虹霓先生的曾太祖父張鼎龍是嘉慶年[剃髮令]的京中剃頭匠。只為帝王服務,有一套奉旨剃頭[剃髮令]的剪髮工具及剪髮規矩。道光年迎娶滿人赫圖阿拉(今撫順市新賓縣永陵鎮老城村)皇家制筆匠楊氏為妻正名張楊氏,張楊氏制筆法傳女不傳男。張虹霓因[虹霓]小妞名而獲張段氏傳授--皇家剪胎毛法和張楊氏制胎毛筆法,成為張楊氏第五代傳人。
張鼎龍育三男五女
長子鷹、次子虎、幼子鹿、大姑書琴、二姑書祺、三姑書雲、四姑書彩、老姑書豔,在瀋陽故宮及北京張家坊子從事制毛筆供宮中用毛筆及胎毛筆,享譽北京城,其紀念滿清[剃髮令]的辮子提筆、筆塵、胎毛筆流傳至今。
張鷹迎娶湖州尋南皇墓村陳蠶花為妻,引進湖筆技術,用蠶蟲盤絲入硯作文昌硯,享譽京中豪門大院。在北京琉璃廠經營民用毛筆店,從此張楊氏制筆法從皇家走出士大夫、皇親貴族家,開始進入民間。
張鷹育二男三女
長子張賀亭、次子張賀舉、大女慈慧、次女慈眉、幼女慈蕊。長子張賀亭娶江西武陵段氏為妻,正名張段氏。引進鶴腳、京楂…等筆進北京。在大柵欄開店“煒羽齋”經營民用毛筆及胎毛筆。將宣筆制作引入北京,成學子讀書寫字的工具
張賀亭育四男四女
長子廣華、二子廣福、三子廣泰、幼子廣霖、大姑張氏、二姑張氏、三姑張氏、老姑張氏(名諱不詳統稱張氏)。
         長子廣華取妻四川綦江翁氏為妻,引進巴蜀制筆,善用木料為筆束管,篆刻詩詞歌賦、山水人物、飛禽走獸,美化毛筆的藝術品味,令胎毛筆在清未民初十分暢銷,佳品無數,故成藏品,今流入臺灣,及海內外。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提倡男女平等,中國女孩能用她們的胎毛做胎毛筆的時代誕生,中國北京第一支女嬰胎毛筆就是張翁氏制作,新中國不鼓勵做胎毛筆,也不禁做胎毛筆,任其自然發展。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摧毀了胎毛筆行業,毀滅了胎毛筆,令其消失的無影無蹤。如果紅衛兵不寫大字報張楊氏制筆法也會消失在文化大革命中,幸毛筆救了張翁氏這一脈人。
         1949年張虹霓先生在四川綦江山炮營出生,父張廣華,母張翁氏,兄弟姐妹8人。
1957年張虹霓先生舉家遷居北京十八裡店呂營張家坊子。自幼在祖父張賀亭,祖母張段氏筆莊學制毛筆,是張楊氏制筆法唯一男性第五代傳人。
         1966張虹霓先生到廣州入讀黃花崗中學,參加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時期為紅衛兵生產毛筆抄大字報,在北京張家坊子的筆店才保承下來,由於大量生產毛筆供紅衛兵使用,制筆技術更加成熟、精煉,而自成一家。
1969年張虹霓先生來香港本以為北京張家坊子京派師父到香港可技壓群雄制筆一片藍天。沒想到香港沒有毛筆廠,香港沒有毛筆文化藝術,要從沒有中走出一條路,要具備機遇、才華、聰明、勤勞和堅持,香港才會有毛筆文化藝術發展的機會。
         1970年張虹霓先生一對[龍衣蟒袍]胎毛筆在香港制鞋業圈內成名。1971年為義大利人制做一對[一揮千鬚動]人鬚毛筆,讓義大利制鞋界引為佳話。這些事給無線電視知道後,對張虹霓先生進行採訪報導,這造就天生我才必有用,制筆在香港落地生根。

         1973年開始張虹霓先生以胎毛筆製作名聲大燥,香港無線電視台、亞州電視台、東亞衛視、陽光衛視、中央電視台、香港電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日本NKH電台、東方日報、太陽報、蘋果日報、新報、成報、星島日報、信報...等媒體大量報導,其胎毛筆工藝得到世人的肯定。張虹霓先生在海內外有徒弟28人,以制胎毛筆為業各建公司開山立寨,張虹霓先生及其子女分別在九龍旺角、土瓜灣道開店,設工廠經營胎毛筆46年,將胎毛筆業從沒有到有,在香港開創了一個新行業。
         自古至今胎毛筆共有三類:一.天上飛的胎羽;二.地上走的動物胎毛;三.人類胎毛。毛筆是書寫工具、紀念品,藏品、文化藝術品,製作方法有“蒙恬口腔制筆法”從古延用至今;張楊氏捻指(紙)制筆法由清朝道光年延用至今,同時有湖筆、宣筆制作根基和香港殖民地張楊氏捻指(紙)制筆法生產的毛筆和胎毛筆。

         張虹霓先生祖上在清朝時代皇上頒發[剃髮令]後,中國人留髮不留頭,奉旨剪頭髮。在清朝廷至香港殖民地再創作三種毛筆發展和傳承致371種毛筆,也許71是吉祥之數,李嘉誠也令71名揚天下。
         2005年開始張虹霓先生親自一批一批的教學生[聽][講][看][做]毛筆的視覺藝術、推廣毛筆文化藝術。2005年獲保良局莊啟程第二小學上午校贈送[毛穎世家造福學子]美譽;2007年為香港職業發展局觀塘分局教導三失青年製作毛筆指導就業;2008年到香港傷殘青年協會教導傷殘青年制作毛筆指導就業。

         2012年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D1以慶祝香港回歸15周年董鳯樹書法展推廣胎毛筆十二善書法文化藝術。引人為善,以善行天下為己任,推動毛筆書法活動,其口號“毛筆書法普通話,一筆一語走天下”。
         2012年中央電視臺第一台綜合節目邀請張虹霓先生及兒子和徒弟以毛筆為材的春晚節目[傳家寶]其[傳家寶]筆獲金筆獎。
         1959年至2016年張虹霓先生收藏其五代人制毛筆至今,古今毛筆上萬支,有筆癡之稱。張虹霓先生精工制筆、篆刻、筆聯、三十六筆藝、毛筆點燈揚名文化、毛筆開七竅玲瓏文化、毛筆十二善書法、筆療五指保健文化、文昌器物十五寶文化藝術、毛筆插花藝術和文房四寶宴廚藝。其毛筆文化藝術來自祖傳,工作中在京城名門大戶進出,在香港豪宅巨廈中走動,在達官、貴人、富豪、文人墨客家中走動,60年眼看、耳聞、學習、實踐的毛筆文化藝術是書本上沒有的,用錢買不到的,張虹霓先生就是毛筆文化藝術的寶庫,因此獲大慈善家陳一丹賞識,贈地建毛筆博物館,讓毛筆文化藝術弘揚天下。

         2016年建立香港毛筆博物館,2017年領取香港稅務局簽發[88]慈善牌照。
         2018年2-5月到伯裘書院免費教學生制作毛筆寫書法,協助展出。讓學生與大師同行,肯定自己,成就他人,愛中國文化藝術,學好寫漢字,愛香港,愛中國!
         2018年2月10-3月9日在香港青年廣場展覽平台舉辦[筆舞穎飛]毛筆藝術品展;
         2018年3月8日在香港青年廣場舉辦[香港胎毛文化藝術]講座。宣佈每年3月8日為[香港胎毛文化藝術節],每年舉辦[香港胎毛文化藝術節]展覽;
         2018年3月9-11日在香港大會堂舉辦慶祝香港回歸21周年普天同慶巨匠之作@張虹霓筆藝書法作品展;
         2018年6月12-14日在香港大會堂舉辦慶祝香港回歸21周年普天同慶[一人一筆一人物一藝術]毛筆藝術和書法作品展;

         藝術目標:通過[香港毛筆文化藝術]為題材出版的圖文書冊及電子書,讓香港人、世界上想瞭解中國的文化藝術的人,從這次活動中[耳聽][眼看][跟我學][自己做]從中學知識、添品味、提高人的文化藝術素質,增加人們生活中的樂趣與和諧,讓人看到香港人獨有的、立體的展示,平面的目閱,電子書中配的笛聲簫語沒有人再講香港是文化的沙漠。為香港人揚名,為中國毛筆文化藝術揚名。弘揚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做好用的毛筆,讓香港人學好寫漢字,學好做個有藝術品味的中國人。

 

Copyright © 2017 Design by Topkee